新聞來源:
http://www.mdnkids.com/info/news/content.asp?Serial_NO=61610國語日報 報導/趙瑜婷
臺鐵集集線上,蒸汽火車CK124重出江湖,在嘹亮的汽笛聲中奔馳於林蔭間,冒出的白煙就像和天上雲朵賽跑。突然間,火車開始減速,最後靜止。「怎麼 啦?」乘客好奇探問;火車頭那端,司爐人員察看火箱,傷腦筋的說:「又發生『蒸年糕』的狀況了。」原來煤塊黏在一起,堵住箱底氣口,氧氣上不來,怎麼燒都 沒有用。
由於軌道上還有其他列車等著行駛,情況很緊急,這時解決辦法只有一個,「把黏住的煤塊挖出來」。當時人在車上的彰化機務段副段長陳振華說。不過,高溫的火箱十分危險,司爐人員才把鐵桿伸進去,鐵桿就燒得通紅,挖幾下一定得休息,不然連唯一的急救工具都會被「融化」掉。
「現在的孩子,都沒有看過真正的『火車』。」鐵道專家蘇奕肇說,自強號和高鐵列車都沒有火和煙,卻被稱為火車,日本早就把現代火車改名為列車或電車。只有燒煤冒煙的蒸汽火車,才能呈現火車獨有的熱力,連駕駛室都是四十度高溫。
有火,車才能跑。司爐人員為了讓煤塊完全燃燒,產生足夠動能,投煤塊時還得採「九宮格」的平均分配,但一百公里路程往往要剷一千公斤煤炭,司爐人員剷到最後手都沒力,剷子還會不小心跟著煤塊一起丟進火箱。
煤炭燒水產生汽壓,推動活塞,帶動連桿和車輪,這種古老火車更讓人們見識到蒸汽的驚人力量。車上設備包括照明,全由蒸汽所發動,有時汽壓不夠,水蒸氣遇冷 凝結,汽笛還會發出「漱口聲」。但這種巨大力量,並不像現代列車一個電按鈕就瞬間發動,而是需要長時間醞釀。蘇奕肇說,清晨出發的蒸汽火車,工作人員在半 夜時就得起床「燒開水」,慢慢累積汽壓,火車零件有如在沉睡中逐漸甦醒。
「充滿生命力,這就是蒸汽火車最迷人的地方。」鐵道專家許乃懿說,蒸汽火車雖然效能低、噪音大,又有黑煙汙染,但從另一角度看,它就像生物,需要「吃煤」,用力會冒煙,爬坡還會喘,車輪連桿的運轉如同人的步伐,不像現代列車,是個移動或靜止都沒有表情的機器盒子。
「火車不開就會壞!」陳振華表示,臺灣的蒸汽火車,已經從靜態保存轉變為動態保存,畢竟保存火車硬體的同時,更重要的是傳承駕駛和維修的經驗。目前除溪湖、烏山頭及阿里山在復駛蒸汽火車外,最受鐵道迷矚目的臺鐵蒸汽火車CK124,近年也不定期出動。
在動態保存之下,這些古董火車頭得冒著極度耗損的風險。臺鐵更成立「蒸汽火車工作室」,專責維修。陳振華說,平常CK124出任務時,都會加掛柴油車頭, 幫忙助一臂之力。比較麻煩的是,當機械故障沒有備用零件,必須重新製作時,難度更高,因為過去都是手工模子,不像現在的零件是統一規格,所以必須請老師傅 出馬,在車床上裁切。
CK124跑過平溪線、集集線,也為地方帶來極大觀光資源,不過,都是單一活動,辦完了就沒聲沒息。鐵道迷希望蒸 汽火車能永續經營,就像日本某些蒸汽火車的特色支線。《鐵道情報》編輯古庭維更認為,「蒸汽火車要有好的行銷,才會引起保存話題和重視。」例如,臺鐵和高 鐵唯一路線重疊的左營站,可以讓蒸汽火車和高鐵列車並行而出,象徵世代交替,只要有創意,舊古董一樣有新價值。